目前肛门直肠疾病的发病率很高,虽然治疗方法各有不同,但是仍然以手术治疗为主,由于手术大多采用局部麻醉,术后刀口疼痛也较为普遍,一般会用镇痛药,在临床中,也有很多医生运用针灸治疗肛门术后疼痛,并取得满意的疗效。
针灸在肛肠科的应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,由于针灸具有疏通经络、调节脏腑、行气活血的作用,所以它被广泛的应用到肛肠疾病的临床治疗当中。
针灸镇痛是在人体穴位上施以针刺或其它机械性、物理性刺激来达到镇痛的效果,按照针刺的部位可以分为体针、耳针、鼻针、头针和直接针刺支配区的植物神经功,针刺方法可分为手法针灸镇痛、电针镇痛和指压穴位镇痛,还有针刺与其他镇痛方法的组合称为针刺复合镇痛药,它的原理是通过刺激人体的不同穴位,产生一系列的镇痛物质,如内啡肽、刺激大脑镇痛物质等,来达到镇痛的效果。
01
肛肠病术后疼痛的常见原因
(一)局部组织手术时受到不同程度的牵拉、损伤、挤压,导致局部肌肉痉挛、经络受阻、气血不畅、不通则痛。
(二)术后创面暴露,神经受外界理化因素反复刺激。
(三)术后肛周水肿及感染。
(四)排便时肛门扩张,括约肌痉挛收缩。
(五)术后创面疤痕压迫神经。
(六)神经紧张及对疼痛过度敏感等。
02
疼痛的病理基础
西医认为:术后疼痛的病理基础,首先是手术时组织和神经的损伤,然后是损伤后释放的炎症介质,即“疼痛因子”,而“疼痛因子”引起的疼痛是术后疼痛的主要病理基础。另外,还可能因为术后排便、换药及炎症刺激,在外周和中枢神经敏感化条件下产生持续疼痛。
中医认为:疼痛是机体局部气血凝滞阻塞,不通则痛,主要病因是气滞、血瘀。
03
针灸的作用
针灸能调和气血、疏通经络、行气、活血化瘀,通则不痛,达到术后镇痛目的。
04
针灸临床术后止痛的穴位选择和方法总结
肛肠疾病属常见病、多发病,治疗方法多种多样,但是仍然以手术治疗为最佳治根治方法。
而其术后疼痛是最常见的并发症,是困扰临床医生的一大难题,不但能引起排便困难、尿潴留等诸多并发症,还可以产生一系列的病理生理改变。
现在临床多采用药物镇痛,虽有效果,但长期使用,不可避免地产生毒副作用。祖国传统医学疗法——针灸能疏通经络气血,通则不痛,起到独到的止痛作用,而且无毒副作用,值得临床研究和推广。